全速推进医美及生物制药双轮驱动战略的实施

7月18日,第七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正式中选结果公布,最终将于2022年11月实施。据国家医保局此前消息,此次集采共有295家企业的488个产品参与投标,217家企业的327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最终有60种药品采购成功,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48%。

7月19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主任、国家药物临床机构副主任张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历经多轮集采,国家医保局及相关专家对药企、行业进行深度调研,不存在价格偏离市场的情况,而且这对基层等患者用药可及性而言毋庸置疑,也有利于整顿行业风气。

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院长助理、价格招采室主任蒋昌松也认为,带量采购的模式,企业降价后,销售模式会有所转变,不会再去玩“带金销售”。同时,企业也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也会倒逼企业去做新药。

事实上,在此背景下,恒瑞医药此前就停掉很多仿制药研发,从科伦药业、正大天晴、齐鲁药业等企业布局看,也是聚焦在高质量仿制药(首仿药)以及创新药方面。近日,四环医药发布公告称,拟提议出售(其部分或者全部)受到医药行业及政策变化的影响未达本公司业绩预期或不符合本公司长期战略目标的仿制药及其他非核心传统医药类业务及资产(“潜在出售事项”)。

未偏离市场

相比7月12日开标当天即公布的拟中选企业名单,正式的中选结果公布了每个品种每家中选企业的供应省份和备供省份。

国家医保局2018年组建以来,已开展7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共覆盖294种药品,按集采前价格测算,涉及金额约占公立医疗机构化学药、生物药年采购额的35%,集中带量采购已经成为公立医院药品采购的重要模式。

对于此次中选药品的特点,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集采药品涉及31个治疗类别,不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抗感染、消化道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也包括肺癌、肝癌、肾癌、肠癌等重大疾病用药。

其中,一些“明星”药物也备受市场关注。如明星肝癌一线靶向药仑伐替尼胶囊,每粒从平均108元下降到18元,一个治疗周期可节约费用8100元;抗流感“特效药”奥司他韦胶囊共有15家企业竞标,中标企业5家。其中,东阳光药以最低报价每粒0.99元中标。远低于限价药品目录中规定奥司他韦最高零售价单粒6.45元。

仑伐替尼的大幅降价引发了业界的热议,将其与当下风口上的“钟薛高”价格进行比较。

对此,报价最低的先声药业也独家向记者回应称,其本次仑伐替尼(捷立恩)定价上,研究了本次参与竞价的友企之前报价的历史数据,以及患者对这款基础靶向药物的心理预期价格才最终选择这个定价。“这样算下来,捷立恩每盒96元,最终在本次集采上我们的报价以最低价中标,也真正让抗癌靶向药物进入‘百元时代’。”

张兰认为此次仑伐替尼的仿制药企很多,但中标价没有背离市场,而且这个价格更有利于患者,并向记者分析称,国家医保局限价药品目录中最高零售价是经过大量的调研确定的,包括企业的成本、产能等综合考量的,价格在这个范畴内能够保障企业的一定利润。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向记者分析称,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其价格牵涉供求关系、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以及成本和价格的关系。“从成本和价格的关系上来看,现在的一些仿制药价格是不是过低,这个问题值得考虑。但这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市场的竞争机制是对的。从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上来看,它的价值好像的确很大,对肝癌有一定疗效。但相对于其他药物来说又是便宜的。以及从供需的角度来看,仿制药缺乏专利保护,有很多厂商在同时竞争,供过于求,所以它形成这样的价格。”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预计临床用药大、采购金额高的仿制药重磅品种(包括注射剂)将不再是药企的利润增长点。带量采购更多是推动医保资金的腾笼换鸟,以及对创新药研发的支持。未来药企销售能力的重要性将逐渐弱化,创新转型预计将是药企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加速创新转型

随着集采常态化实施,企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一个必选项。医药战略专家史立臣指出,企业赚哪部分的钱,怎么赚钱,如何转型,现在也越来越明确。

如有的企业向上游原料药领域拓展,实现“原料药+制剂”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对于中国仿制药企业来说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同时,在集采的大背景下,掌握成本优势的企业也能够在竞标中获得优势,减少失标带来巨大损失的风险。近年来,华海药业、普洛药业等企业都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

史立臣指出,一致性评价费用并不低,放弃哪些品种,选择哪些品种过评,企业必须明确;与此同时,在销售方面也要有明确路径,院内院外如何布局等。

药智数据企业版一致性评价分析系统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增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受理号426个;有848个批文(含视同通过批文424个)过评,涉及380家企业的336个品种,其中77个品种为首家过评。相较于去年,数据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蒋昌松也指出,带量采购的模式,企业药品降价后,也带来了销售模式的转变,有量的保障后,中选企业销售量较以前翻倍,企业不会再玩“带金销售”,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也会倒逼企业去做新药。

如科伦药业、齐鲁药业、华海药业、恒瑞医药等是一致性评价“大户”。在此期间也明确了自身发展方向。恒瑞药业早在2019年就宣布:“恒瑞将砍掉所有仿制药项目,全面转型创新”。目前恒瑞的创新药销售收入占公司总营收比重已达40%,同时已有10款创新药在国内获批上市,转型初见成效;科伦药业、正大天晴等也在近年内大力投入创新药领域。

也有直接剥离仿制药转型的药企。如上述提到的四环医药。

一直以来,仿制药业务都是四环医药的主体业务,但近日四环医药表示,受到医药行业及政策变化的影响,仿制药业务已经很难像以往一样带来更多的业绩增速和利润保障,要对不符合其长期战略目标或达不到其预期的仿制药进行剥离,更多地聚焦于具有较高增长性和较高利润率的医美板块以及具有价值高增长性的生物创新药板块,全速推进医美及生物制药双轮驱动战略的实施。